本篇文章内容由[中国幕墙网]编辑部整理发布:
作者简介:
张如翔
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第一建筑事业部 设计总监
1996年毕业于上海城市建设学院,于2007年加入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主持并参与了“鲁能集团华东电力大楼改造”、“上海外滩国际金融服务中心(BFC)”、“上海北外滩悦榕酒店”、“合肥宝能滨湖新区CBD商业综合体”、“长春城开集团上海路地块商业综合体”等项目的建筑设计工作。
作为建筑设计主管带领团队为众多地产集团提供诸如商业综合体地产项目的概念设计、设计全过程控制、设计总承包管理等设计管理服务;同时亦领导商业专项化研究团队为不同背景的开发商提供商业综合体项目的前期可研策划等专项服务;在项目的积累中与境外建筑师事务所、酒店管理公司、商业地产策划公司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第一建筑事业部 设计总监 张如翔
最近,一则好消息在华东总院的微信群里引起了轰动:上海本帮生煎头牌“大壶春”旗舰店开张了,地址就在四川中路福州路,距离我们非常近。“大壶春”创立于1932年,是本帮菜的知名品牌。1997年,由于地块动迁,大壶春由四川中路迁至云南路,这次汇集一代人记忆的老字号“重回故里”,引得人们奔走相告。开业第一天,门庭若市,店内座无虚席。
一只生煎尚能构成城市记忆,并因此永葆活力;一座地标性优秀时代建筑更是城市记忆重要部分,唯有不断地传承与创新,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傲然挺立。
因为生煎是非常普遍的消费品,所以我们能够非常轻易地感知到市民对他的感情、市场对他的认可,以及时间赋予的魅力。假设建筑能够超越“每天路遇”“抬头就能看见”,也能与市民展开有声有色的互动,那么我想这种互动应该是城市里最美妙的乐章。然而,大音希声,建筑对于城市的厚重责任是无色无声的,所以很多时候,包括我们建筑师在内,往往忽视了这种城市情感所带来的巨大魅力与无限价值。这就造成了城市更新过程中的许多无谓的弯路和牺牲。
非常有幸,作为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的一员,参与到南京东路华东电力大楼改造升级的项目中去,从老一代华东人手中接过接力棒,继续为同一座建筑努力,希望他不随时光褪色,在城市中继续扮演重要角色。整个设计过程充满曲折,我们团队像是城市请来的“裁缝”,飞针走线,反复协调,试图妥帖达成各方的多维均衡。概括起来,这些均衡包含三个层次。
1.去与存的策略均衡
原华东电力大楼建于1988年,功能为综合性办公大楼,作为上海最早的后现代主义高层建筑之一,曾获得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大奖”,也曾获得 “上海1949-1989年十佳优秀建筑”。在中国现代建筑史中占有一席之地,意义重大。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是建筑市场逐步繁荣的起点,也是中国建筑师创作冲动被再次唤醒的阶段,大批有着划时代意义的作品应运而生。
可以说,华东电力大楼代表的是一批建筑。这批建筑在当时看来意味着超前与创新,具有明显的时代特色。如今这批建筑已经建成二十余年,客观上已经到了一个更新周期。然而,按照《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第九条对优秀历史建筑的定义,这一批优秀时代建筑因为建成时间上不满30年,法律法规上没有明确对此类建筑的保护原则。
区别于历史保护建筑,这批融汇城市记忆的既有建筑改造升级将是我们面对的重要任务,而如何更新——即去与存的评判标准成为一个系统性的命题。
●改的必要性。
大楼的基地位于南京步行街与外滩之间的衔接地带,每天有大量人流在此通过,这是商业发展得天独厚的条件。顺应这种条件,道路两侧已经被商铺与酒店占据,华东电力大楼是占据最大城市界面的办公类建筑。排外的空间表情俨然与商业街背道而驰,因此,把它改造成商业性质建筑更符合城市利益,其物业升值也符合业主利益,商业背景下的环境改造则符合市民与游客的利益。从这个角度来说,引进EDITION酒店品牌是此次改造升级的重要基础。
●留的必要性。
对既有建筑的保留,依靠法律法规的“一刀切”是不够的,依靠历史情怀也是不够的,而是要达成普遍的利益均衡,促成主观保留。作为建筑师,我们应该充分挖掘建筑保护对于商业开发的价值,让业主意识到,一座具有历史痕迹的建筑,比一栋和周边环境无关的时尚建筑,对于酒店开发来说,更由价值。
在本案中,设计策略非常明确:最大程度满足酒店的功能需求,最大限度延续城市记忆。留存什么?通过设计分析,结合专家论证,需要在四个方面争取最大程度的保存:建筑外轮廓、顶部造型、三角窗和建筑色彩。
2.多与少的利益均衡
即使利益各方就“去与留”的问题达成共识,改造的“多与少”依旧是建筑师需要去协调的重要内容。我们需要从各方听取意见,同时反复陈述利弊,以期各方做出理性决策,最终在改造策略上达成博弈论中帕累托最优。
首先是政府部门,他们依照法律法规明确评判改造行为,典型的就是消防部门。例如在本案中,消防征询明确表示,若对原楼的核心筒、楼梯间不作改动,考虑到历史现状的原因,可以维持原楼梯间原状(即楼梯净宽不满足现行规范的要求)。若对原楼梯进行移位或改造,两部楼梯均需要满足现行规范要求(即楼梯净宽需不小于1200MM),则对核心筒内的楼梯也一并需要改造。类似的硬性要求,代表的是明确的公众利益诉求,建筑设计应该充分尊重。其次是酒店管理公司。就本案而言,EDITION酒店是建筑的实际使用者,它的品牌有着明确的空间诉求。在顶部观光层、总统套房,塔楼(词条“塔楼”由行业大百科提供)的标准层,以及裙房的酒店配套设计中,都要遵循酒店管理公司的明确要求。塔楼形式最终基本保留了原有风貌,同时满足了EDITION的品牌要求,建筑设计本身就是个充满策略性的综合协调过程。
主楼与配楼在形式改造余地很“少”,最“多”的形态改变发生在两者的连接体上。这个“多”为两侧的“少”服务,同时也是打造城市界面、营造过渡空间的设计手段。再次,设计策略上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最后是业主和其他执行者。业主的本质利益诉求就是:“少”(动)、“快”(工期)、“好”(品质)、“省”(投资)地完成项目改造工程。业主的行动方针是协同设计与咨询单位确保本项目的安全性、经济性和合理性。我们常认为甲方和乙方是博弈的双方,其实在更大的利益均衡面前,我认为其实设计方是甲方最坚定的支持者,共同努力去赢得政府支持、满足酒店运营的要求。这种使命感让我们赢得业主尊重,同时开展工作也更为主动、更具使命感。
例如业主一度考虑要更改大楼电梯布局,改动后的标准层看似更合理,但其实忽略了改造项目的客观限制。经过多方论证,我们最后给出的咨询结论是:结构抗震专项审查很难甚至不能通过;平面布局并不能带来客房套数的增加;而改建的土建成本增加约2780万,财务成本及酒店收入损失约3950万元。我们职责就是清楚阐述这一点点“多”出来的改造行为,会造成广泛的利益波动,以此让业主决策。
简而言之,一个考虑全面的改造项目,一定是整体利益最大化的局面,这是符合市场行为的现实情形。这个利益,不仅包括经济利益,还包括社会利益;不仅是短期开发利益,也是长期运营利益。建筑师在思考“怎么改,改多少”的问题之前,应该充分调研并达成合理有效的利益均衡局面。
3.对与错的价值均衡
如果我们不希望每一个建筑改造项目都演变为各执一词的争论,那么就需要追求一种价值均衡局面,以此来评价一个改造动作的对与错、一个改造项目的成功或失败。之所以把价值判断也理解为一种动态均衡,是因为既有建筑的改造升级相较于新建项目复杂得多,社会影响面也大得多。在中外学术界,“城市更新”一直是主流话题之一,其本质讨论往往就在于如何达成程序合理、价值均衡。
根据对二战以来西方城市发展和城市问题的分析,英国学者peter Roberts在2000年把“城市更新”定义为:用一种综合的、整体性的观点和行为来解决各种各样的城市问题;应该致力于在经济、社会、物质环境做出长远的、持续的的改善和提高。这个定义突出强调了城市更新的整合性和可持续性。
既有建筑改造升级作为城市更新的重要部分,也应该从单维的物质更新向着多维转变。这种多因素的动态均衡,可视为建筑师对城市衰败所带来的机会与挑战所做出的积极回应。从西方城市更新理念的转变(表1),其实就是不断完善动态均衡网络的过程。这种利益均衡网络是评价“对”与“错”最可持续的途径,我们所有的努力都应着眼于此。
这是城市更新过程的理论模型(图1)。我们发现,仅从形式与功能的角度来思考与推进建筑改造升级,只是大进程中的小步骤。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市民的评判,唯有构建更广泛的均衡策略,包括区域更新、经济发展、人群教育、环境改善等。
华东电力大楼的改造升级是逐利的商业行为,同时客观上也改善了南京东路步行街延伸段的城市环境。优秀当代建筑的保留,既延续城市文脉,维护了城市的多样性,同时也为自身物业赢得了一个永恒的故事,具备了可贵的独特性。
透视本项目,我们认为在此类项目的操作上,仍旧有诸多方面有待深化,如有效的价值判断模型、社区参与模型、经济合理性分析模型、环境改善后评估等。ECADI作为曾经缔造这些辉煌建筑的主要参与者,如今我们有责任也有能力去提炼总结,完善我们在城市更新、既有建筑改造升级方面的综合能力,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做出ECADI新的贡献!
我们更期待,引导人们对于城市既有建筑的关注与思考,推动形成明确的法律支撑体系,公正科学的决策程序,促使老旧建筑在商业开发、功能提升、历史文脉留存的博弈中找到成功的契合点,成为我们业界愿为之不懈努力的恒久命题。谢谢大家!